动静(贵州广播电视台官方新闻客户端):2018年度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马克俭:用最少的钱盖最好的房子

发布时间:2019-10-28浏览次数:10


现年86岁高龄的马克俭,是我省第一名院士,40多岁才开始从事空间结构研究的他,从贵州山区的实际出发,在多种新型钢筋混凝土空腹结构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全国同行业中首屈一指的建筑专家。今天,我们就来认识2018年度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马克俭。

马克俭,1933年10月22日出生,九三学社社员,1958年湖南大学土木系本科毕业后分配到原贵州工学院工作。在贵州从事教学、科研及科技成果转化工作60余年。贵州省首批省管专家和首批荣誉核心专家,享受首批国务院津贴。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实现贵州院士零的突破。

60年扎根贵州

1958年湖南大学土木系本科毕业后,马克俭被分配到原贵州工学院工作,与贵州结下了60年的情谊。

1964年后,由于土木系工民建专业停办,95%的青年教师调离贵州,马克俭和其他3名教师留校从事基建工作。

1985年,马克俭的成果首次应用于贵阳市花溪区一所疗养院的食堂修建工程中。从那以后,他的作品一个接一个:东北最大的超市“长春欧亚商场”、成都新世纪国际会展中心展览馆、贵阳最高的超高层五星级凯宾斯基酒店、贵阳世贸广场、大十字环形人行天桥……马克俭见证了贵州60年来的沧桑巨变。

2007年12月29日,中国工程院宣布200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马克俭当选,成为贵州省第一个院士,结束了贵州无两院院士的历史。

“当选院士既是荣誉更是责任。”马克俭在庆祝会上说“院士只是科技工作者队伍中的普通一员,没有任何特权,今后自己更要承担起促进科技创新的重任,踏踏实实地回报贵州人民。”

用最少的钱盖最好的房子

对待教学和科研,马克俭一直坚持要有创新思维,“创新不是赶时髦凑热闹,只有结合实际的技术创新,才是真正有用的创新”。

马克俭回忆道,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的空间结构领域研究主要以钢网架为主,“但大跨度的建筑使用钢结构的建造成本太高,另一方面,当时全国的钢材也比较紧缺。”

根据实际情况,马克俭就开始琢磨从减少成本入手,设计了大柱网、大跨度新型钢筋混凝土空间网格结构。“当时建了贵州省老干部活动中心,我们采用空腹夹层板分了2栋,从底下到上面都是大跨度。全国很多专家都到现场来看这个楼盖到底怎么做的,我们用最少的钱、盖最好的房子。”

磷矿工业废渣“变废为宝”

为了让房屋建设更加绿色环保,马克俭将自己的研究领域延伸至建筑环保材料上,提出把磷矿的工业废渣变成建筑材料,在降低工程造价的同时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新技术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土木工程创新,要节约土地、节约材料,另外就是废工业废渣怎么处理。我到贵州已经有60年了,对贵州还是很有感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么好的环境要把它保护好,但是发展是必须的,要有创新的办法。”

通过长期潜心研究,不断创新,围绕工业固体废渣资源化、节能建筑等方向,马克俭结合贵州省情提出了10多项新型结构体系,并以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将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到实际建筑工程中,在全国16个省、自治区推广应用,建筑面积达250万平方米以上,节约工程造价达1.5亿元以上。

科研是一种乐趣

现在,马克俭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还在孜孜不倦地做着研究,他的书桌上永远堆满了图纸。在他看来搞科研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科研才是他生命的动力。

马克俭说,“院士是学习上的带头人,必须在科学技术领域里面起领路人的作用,人家没有走过的路,你要去走一下。国家从大国变强国,首先就是科技。没有科技,只能做大国,做不了强国。把我们新的技术,在贵州各个方面的支持之下,能够从贵州推广到全国甚至到全世界,那就是我的心愿。”

记者: 卓越 石璐

刊发时间:2019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