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贵州抓住了锂离子电池这个‘风口赛道’,有力助推了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但由于锂离子电池所用的重要原材料电池级碳酸锂价格持续波动,导致我省新能源材料企业出现产值高而利润较低的情况,目前,我省只有少数公司开展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距离量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1月16日,贵州省政协委员、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院长刘其斌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在今年的贵州省两会上,刘其斌递交了一份关于《加快在我省布局钠离子电池产业的建议》的提案。
他建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密切协作,共同发力,争取国家对贵州钠离子电池产业更大支持。同时,以延链补链强链为抓手,招商引入钠离子电池产业链的龙头企业。
最后,他还建议加快钠离子电池产业的人才培养以及创新平台的构建。为了加快人才培养,贵州省相关高校如贵州大学、贵州理工学院或相关职业技术院校等,应在新能源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增加钠离子电池相关知识的讲授和培训,尽快为企业提供研发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同时,省工信厅和省科技厅应支持企业和高校成立钠离子电池及材料的企业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为钠离子电池及材料的创新研发构建平台支撑。
原文链接:http://www.gog.cn/zonghe/system/2023/01/16/018302199.shtml
刊发时间:2023年1月16日
编辑:韩晓梅
责编:孙芸
编审: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