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村串户为村民提供面对面的病害识别与防治指导;走进田间地头调研分析水稻田病情指数……近日,一支由贵州大学学生组成的“四两拨千‘菌’”乡村振兴实践团深入六枝特区木岗镇戛陇塘村,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博士村长”社会实践活动。在田间地头,他们用科技力量为当地水稻病害防控注入青春动能。
贵州大学“四两拨千‘菌’”乡村振兴实践团在六枝特区木岗镇戛陇塘村开展“博士村长”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团依托贵州大学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宝安、宋润江教授及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刘魁的指导下,在戛陇塘村建立了水稻病害防控示范基地。团队聚焦严重影响水稻生产的水稻白叶枯病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通过科学的田间监测、划区管理和规范用药,为守护粮食安全贡献智慧与汗水。
团队负责人赵春妮表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将“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置于突出位置,系统部署了九大方面举措以巩固粮食安全政策体系,实践团正是响应这一号召,直面农业生产中的现实挑战。
进行水稻病害调查
在活动中,团队成员顶着夏日酷暑走访农户,在田埂边为村民提供面对面的病害识别与防治指导。他们精心将稻田划分为20个试验区,细致采集并分析了1054份水稻叶片样本,精准掌握了田间病害发生情况。
针对当前农作物细菌性病害,尤其是水稻“两病”危害加重、高效低毒防治药剂相对缺乏的难题,实践团带来了自主研发的“武器”——一种新型绿色生物农药(20%截短侧耳素水基型悬浮剂)。在技术加持下,无人机腾空而起,按照规划航线,将药剂高效均匀地雾化喷洒在120亩稻田之上。
实验基地
旋翼低鸣中,绿色药雾如薄纱轻覆禾苗,实现了“两病”并防,显著提升了防控效率。实践过程中,青年学子们同步整理出14篇翔实的田间实验记录,为当地后续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积累了宝贵的一手资料和实用范式。
“从一次次试验到一条条数据,再到一摞摞资料,我们站在导师和前辈的肩膀上努力探索,”赵春妮说,“我们将珍惜每一次学习实践的机会,继续攻坚克难,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团队成员与指导老师合影
编辑:冯月成 韩晓梅
责编:岳莹
编审: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