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大新闻网讯(实习记者 曾兰乔)8月30日上午,“文化主体性的哲学阐释暨第八届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学术研讨会”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开幕。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杨未、副校长陈艳波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陈艳波主持。
杨未在致辞中介绍了贵州大学的发展历程、哲学学科建设以及其他情况。她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她强调,文化主体性既是中华文化精神特质在新时代的鲜明彰显,也是开辟文化发展新境界的根本支撑。它不仅深刻塑造着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轨迹,更在全球文明交流互鉴中展现出独特价值与世界性意义。杨未表示,对文化主体性的探讨离不开对中华文明根基的深刻把握。经史典籍作为中华文明的基因库与核心载体,承载着民族数千年的智慧结晶和价值理念。深度挖掘与创造性阐释经史传统,是揭示中华文明赓续不绝哲学密码的关键,也是夯实文化主体性理论根基、建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特色哲学叙事体系的学术根基。
张志强在致辞中阐述,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他强调,阐明文化主体性的道理、学理、哲理是当代哲学工作者的重要责任,本次会议正是着眼于这一个重大现实问题而举办。张志强特别指出,应重视文化主体性与“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它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文明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起来。他表示,面对当今时代,要更深刻地认识中国哲学的重要使命,不断挖掘其蕴含的丰富资源和深厚力量,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哲理基础和历史底蕴支撑。
开幕式后,来自全国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的60余名学者围绕“早期中国思想的历史与观念”“早期中国思想的经典与义理”“文化主体性与传统思想的当代诠释”“明代儒学的多元脉络”等分论题展开为期两天的深入研讨与交流。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与贵州大学联合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贵州大学哲学学院、贵州大学中国共产党人“心学”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高端智库、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共同承办。
编辑:庞爱忠
责编:李旭锋
编审: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