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党建领航·贵大奋进路”系列报道②:以“红映溪山”为笔绘育人新篇

发布时间:2025-09-16浏览次数:10

从AI诗词创作的情景剧课堂,到剑河县寒武纪岩层里的“金钉子”科研现场;从榕江“村超”赛场的田野调查,到宿舍楼内的微党课……

学生社区“优秀学子有约”宣讲活动学生社区“优秀学子有约”宣讲活动

在贵州大学,思政教育早已突破传统课堂的边界,以鲜活的实践、创新的模式和深厚的情怀,书写着新时代铸魂育人的精彩篇章。五年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构建起“理论+实践+创新”的立体化思政育人体系,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育人答卷。

溪山铸魂:

让理论照进现实,思政课堂“活”起来

溪山剧场的聚光灯下,一场名为“红色基因传承 多彩文化润心——贵州大学书记校长同上一堂思政课暨毕业党课”的艺术思政课正在精彩上演,这堂融合了情景剧、朗诵、AI互动的思政课,这种“破圈”的课堂设计,源于对传统课堂的创新改革,正是学校“红映溪山”思政品牌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每年吸引了数千名师生参与。在贵州大学,思政课早已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行走的思政课”,将理论课堂延伸至田野、工厂和红色遗址,让思政教育“活”起来、“实”起来。

红色基因传承 多彩文化润心——书记校长同上一堂思政课登毕业党课现场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作为首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学校以“红映溪山”为核心,创新开展“红映溪山·研学行动”“讲学行动”“联学行动”强化理论武装,组织专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发表理论文章两百余篇,打造红色文化教育新地标——党建思政文化中心,累计接待师生2.4万余人次;连续举办九届“高校青年·思想论坛”,出版文集《溪山青语》;推出“青春与信仰同行”毕业党课、“开学第一课”等,校领导带头讲授思政课,覆盖学生超10万人次;开展各类宣讲430余场,覆盖学生3万余人次;启动“马院+书院”两轮驱动模式,将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中国文化书院教学改革深度融合,探索思政协同育人新路径。

清晨的毕节山区薄雾缭绕,贵州大学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博士村长”团队已开始忙碌。团队成员、农药学专业博士生李建专,背上实验仪器、带上实验药剂,深入田间,与农民同吃同住,耐心地向他们解释新药剂的特点和使用方法。经过上千次的实验,团队成功创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杀菌剂——20%截短侧耳素悬浮剂。田间试验表明,该药剂防效高达75%。与当地传统常用药剂相比,其亩用量减少了20%以上,防效提升了15~20个百分点,每亩用药成本仅在4元左右,综合防治成本降低了20%以上。这不仅为广大农户节省了开支,也为推动山区农业的提质增效与绿色发展注入了新的科技动能。

校长宋宝安院士亲自指导“博士村长”团队,带领学生攻克农业科技难题。他强调:“科研不仅要追求创新,更要服务社会。我们要让学生明白,个人的理想应与国家的需要紧密结合。”

这样的故事在贵州大学并不罕见,在遵义三线建设博物馆,学生聆听建设者的奋斗史;在娄山关、困牛山,师生重走长征路,感悟革命精神;在榕江“村超”赛场,学生通过产业调研理解乡村振兴内涵。通过与多家单位共建实践基地,累计组织近700支实践队伍、1.8万余人次深入贵州46个县,开展科技助农、文化调研等活动。他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科技赋能乡村,让思政教育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

2025年1月,贵州大学“博士村长”茶产业队在斯里兰卡调查茶园病虫害并建设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基地

在赤水河畔,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2023级博士生涂汉正手持酿酒废渣检测报告,经过团队研发的“酿酒废渣制营养土产品”修复后,某地土壤有效态重金属含量下降60%。在学校专家团队指导下,组建的“‘醉’肥土壤”团队,致力于解决我国贵州地区目前存在的土壤环境及酿酒废渣处置问题,在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该项目以小组第一的优异成绩取得了贵州省首个高教主赛道创业组金奖。

实践育人的成果在竞赛中绽放。五年来,贵州大学在“挑战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国家级竞赛中斩获149个奖项,省级奖项1801个。2023年,“挑战杯”竞赛获11个特等奖,创历史新高。

溪山芳林:

让思政教育“有知有味”,课程思政“融”起来

在实验剧场,中外学生们依次上台献唱贵州民歌、流行歌曲等,在《跟着歌声走贵州》美育通识课上,主讲人穆维平老师通过讲述与引导,激发学生对贵州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专业课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传递价值的载体……”在《普通昆虫学》的课堂上,农学院教师乙天慈正在讲解昆虫文化的过程中,引导同学们思考人生意义;在《国际战略学》课堂上,公共管理学院杨达老师将“一带一路”绿色治理研究与课程思政结合,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战略需求,培养国际视野。这样的“课程思政”创新,源于贵州大学“三位一体”育人机制的探索。

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现场

通过构建“思政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协同育人模式,学校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而行,出台《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每年立项校级课程思政项目100余门,实现全校课程思政全覆盖;构建“院级—校级—省级—国家级”四级项目培育体系,举办教学竞赛和大比武,激发教师创新活力。《国际战略学》课程将国家战略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农药化学》课程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培育生态环保理念,两门课程双双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截至目前,学校已获批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1个、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2个,获全国思政教学展示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入选贵州省干部教育培训“好课程”3门。

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学校坚持“大师资”理念,将校领导、管理人员纳入思政队伍,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打造高水平育人团队。选派百名教师赴清华大学等顶尖学府研修,邀请百名专家学者进校指导,为思政队伍注入新活力。马克思主义学院定期举办“教师工作坊”,校党委书记杨未与教师围坐探讨“如何上好思政课”;在南校区溪山书房,杨未与师生共话“我心中的思政课”。辅导员队伍实施“溪山明道”素质能力提升工程,通过名师工作室选培、骨干培优等举措,打造了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育人生力军。

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

卓越的成绩印证了改革成效。学校绿色农药与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教师团队、山地农业病虫害治理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团队扎根贵州、面向西南,服务“三农”,又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在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5名教师斩获2项一等奖,总成绩居全国第三;在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再次夺取2项一等奖;辅导员队伍获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入围多项荣誉。全国一等奖得主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巫云开老师感慨:“学校搭建的平台让我找到了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方向,也让我更坚定地守护学生的成长。”

溪山春雨:

让育人润物无声,社区文化“热”起来

“一栋楼一个总支,一层楼一个支部。”在贵州大学学生宿舍楼、实验室,红色基因已融入生活场景。学校以“一站式”社区建设为抓手,将研究生党建工作下沉至楼栋、实验室,在研究生宿舍区建成17个楼栋党总支、在实验室建成1个实验室党总支,开展“党建+”品牌特色活动,累计开展活动超过270场次,覆盖研究生超过13000人次。本科生楼栋推行“三长制”(楼长、层长、寝室长),26支党员先锋队、31支团员先锋队活跃在楼栋一线,“我为同学办实事”主题党日、先锋队志愿服务、红色剧本杀等活动成为日常,“5+1+N”社区思政文化品牌让理论学习与生活实践无缝衔接。

涂汉(左二)为团队介绍营养土产品

育人场域从课堂延伸至宿舍。楼栋内,“红映溪山”宿舍微党课微团课、辅导员“传习社”宣讲如火如荼;“易班+”服务平台贯通线上线下育人路径,提供学业指导、心理辅导等一站式服务;“七进+”精准化管理(进宿舍、进班级、进社团等)、“一站式”学生社区服务走访制度让学生“足不出户”解决诉求。西校区13栋公寓的“溪山芳林”辅导员工作室,见证了师生共同成长的温馨时刻。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李云说:“这里不仅是办公场所,更是思想碰撞、情感交流的港湾。”

文化育人同样浸润心灵。“滚山珠”小分队挖掘苗族芦笙舞的非遗生命力,让传统舞蹈焕发新生;“非遗戏曲进校园”活动让经典唱腔回荡校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团队将非遗保护融入实践,其项目《匠心营造——民族走廊建筑遗产教育实践家》获2024年世界遗产大会“全球未来之星奖”;贵州“村T”少年身着的民族服饰,纹样源自学校建设的非遗数字资源库。非遗团队负责人吕健介绍:“资源库覆盖蜡染、刺绣等10余类非遗,通过高精度扫描和数字化编码,让传统文化触手可及。”在社区建设中,学生不仅是参与者,更是创造者。

贵州大学国际学生足球队参加贵州村超“超级星期六足球之夜”比赛,沉浸式体验贵州村超魅力(陶亮摄)

从课堂到田野,从理论到实践,贵州大学正以“红映溪山”为笔,绘就新时代铸魂育人的壮美画卷。五年来,学校构建“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体系,打造“艺术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培育“大师资”队伍,让思政教育在黔山秀水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正如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杨未所说:“我们要让每一堂思政课都成为照亮学生青春之路的灯塔,让每一位贵大学子都能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精彩人生。”


编辑:冯月成 韩晓梅

责编:岳莹

编审: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