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新闻客户端:贵州大学矿业学院副院长文志杰: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矿产资源开发提供“贵州经验”

发布时间:2025-10-10浏览次数:10

9月27日,中国共产党贵州大学第五次党员代表大会在贵州大学西校区开幕,贵州教育报记者专访了本次党员代表文志杰,谈谈他这几年来与贵州大学共同成长的故事。

文志杰现任贵州大学矿业学院副院长、贵州省能源智能开发与高效利用实验室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

自2023年11月入校以来,文志杰紧扣贵州省“富矿精开”战略部署,主攻采动岩体灾害(巷道大变形、顶板灾害)控制领域,在人才培养及团队建设、科研创新及成果转化、服务地方及国际合作等方面成效显著,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展现贵州新风采作出了积极贡献。

贵州大学矿业学院坚持党建引领,强化党建与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深度融合,积极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近两年来,文志杰研究成果丰硕,在Springer、科学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3部,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IJMST、RMRE、IJP、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22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2件(美国专利1件),制定地方标准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贵州省联合基金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1项、贵州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调研课题1项、千万级横向课题3项。研究成果先后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R1)、澳门国际发明创新奖金奖(R1)、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R1)。

532785828.jpg

文志杰积极推动教学创新,带领“采动力学与岩层控制”教学团队荣获2024年全国煤炭行业优秀教学团队,牵头完成的教育教学案例《产学研用融合背景下采矿工程专业实践育人模式改革》获评2025年全国煤炭类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优秀案例”二等奖。指导学生斩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贵州省赛金奖、第十届全国大学生能源经济学术创意大赛省赛一等奖、第十四届“挑战杯”贵州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省级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竞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

同时,通过坚持“以才引才”的方式,文志杰推荐引进四川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南大学等省外高水平大学4名优秀青年人才,其中3人已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3名团队成员分别入选2024、2025年度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1名团队成员荣获“2025年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四届青年科技奖”。

这两年来,文志杰聚焦行业需求,将学术追求与行业需要紧密结合。研发“巷道围岩灾害智能精准预警与定量防控技术”,构建采场矿压大模型及顶板大数据风险评价模型,创新“监管端-智库端-应用端”三端协同监管体系,实现开采全过程顶板及巷道运维动态监管,平台已在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全域落地应用,金沙县推广工作同时稳步推进,技术转让经费1100万元。聚焦贵州省铝土矿山开采低效难题,与贵州铝业集团合作开展铝土矿安全高效综采技术重大项目研究,合同经费1200万元,为行业技术升级提供核心支撑。针对贵州千余座废弃矿井低效利用现状,牵头开展废弃矿井抽水蓄能技术研究,2025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相关成果获贵州省政府主要领导肯定批示,有望打造贵州在该领域的技术引领,延伸“富矿精开”产业链条。

2024年,文志杰牵头承办第四届煤矿支护青年专家论坛,2025年,他牵头承办第九届煤炭行业青年科学家论坛,吸引全国千余位行业专家学者到筑参会,有效提升了贵州大学在矿山工程领域的全国学术影响力。在社会服务方面,志杰支持选派3名团队核心成员赴国家能源局、贵州省能源局挂职锻炼。团队入选2025年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专家服务基层行动服务团。

更值得关注的是,文志杰积极谋划搭建高水平联合科技创新平台,牵头联合斯里兰卡莫勒图沃大学、伊朗萨赫特理工大学申报2025年贵州省矿产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矿产资源开发提供“贵州经验”。

在全面建设教育强国的新时代新征程上,贵州大学党委团结带领广大师生职工凝心聚力、开拓进取,紧紧围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贵州需求”的办学定位,持续推动党建链、人才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全面完成了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确立的目标任务,在西部高校闯出了一条“示范点”有“贵大特色”“示范面”有“贵大标杆”“示范校”有“贵大范式”的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路。

这五年来,贵州大学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跟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大势,紧扣贵州高质量发展大计,紧抓“中国特色、世界水平、贵州需要”办学定位,全面深化改革强动力、促发展,纵深推进学科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保障体系实现新飞跃,加快推动学校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得到新加强。

“个人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相连。”文志杰说,“这几年来,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我有幸参与、见证了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感谢党组织的培养,学校也成就了我,给我提供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今后将以党员身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继续推动学院及学校高质量发展。”


编辑:冯月成 韩晓梅

责编:岳莹

编审:姚作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