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中国共产党贵州大学第五次党员代表大会在贵州大学西校区开幕。会议期间,贵州教育报记者采访了党员代表、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冯毅雄,聆听他与贵州大学共同奋进的历程。
冯毅雄是全球前2%年度影响力顶尖科学家、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并主持浙江大学-中广核先进能源装备数字化设计与系统工程联合研发中心工作。
冯毅雄自担任浙江大学机械学科帮扶团负责人以来,就以“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为使命,充分发挥“头雁”引领作用,积极推动学科跨越式发展。他着力打造“山海协作·同心育人”品牌,深入挖掘贵州红色资源,将“三线精神”与“马兰精神”融入育人全过程,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相关实践获教育部“山海协作·同心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立项,其领衔的“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教师团队入选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冯毅雄牵头组建贵州省“大数据融合与分析科技创新人才团队”,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业软件”重点专项,担任智能机器人贵州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工作站首席科学家,推动具身智能驱动的高端制造装备升级,为贵州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
冯毅雄表示,机械工程学院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深耕装备制造领域,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综合实力与影响力显著提升。2024年12月,机械工程学科成功入选贵州省“省外高水平大学‘组团式’帮扶学科”。
冯毅雄带领团队积极对接国家重大装备战略,服务西部科技发展,依托现代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与航天十院、中航重机、中铁装备等企业构建创新联合体,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实现多项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应用。例如,团队参与FAST馈源拆装作业机器人研发,大幅提升维护效率并降低作业风险;研发的气膜孔高效加工技术应用于压气机叶片制造,提升产品质量与效率;参与开发的全地形运载平台模块化与智能化技术,服务于南极科考等国家重大工程。
五年来,机械工程学院教师团队承担国家级项目50余项、各级科研项目200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发表论文400余篇,以第一单位获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包括一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冯毅雄告诉记者,在服务地方方面,机械工程学院积极推进产教融合,与吉利汽车、小米科技共建2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基地和5个校企协同创新中心,与航空航天、能矿装备等龙头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主持省级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2项,落地企业技术转化100余项,技术交易额突破8000万元。
“过去五年,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学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科技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冯毅雄表示,“未来,我们将进一步依托学科、平台、人才与科研优势,深化产教融合,以科技创新赋能贵州‘六大产业基地’,打造高端装备新引擎。”
“回首奋进历程,我深切感受到个人成长与学校发展同频共振的温暖与力量。”谈及个人成长与贵州大学的发展时,冯毅雄感激不已,“贵州大学为我提供了扎根西部、服务国家的广阔舞台,而学院每一项突破、每一步跨越,也反过来滋养着我的学术生命与教育理想。能够将个人所学融入贵州工业振兴的大潮,见证并参与机械工程学科从‘高原’向‘高峰’迈进,这是我作为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最大的荣幸。”
编辑:冯月成 韩晓梅
责编:岳莹
编审:姚作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