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新闻客户端:贵州大学东盟研究院院长杨达:提出“西南区域治理内循环”与“东南亚区域治理外循环”互构模式

发布时间:2025-10-10浏览次数:10

9月27日至28日,中国共产党贵州大学第五次党员代表大会在贵州大学举行。会议期间,贵州教育报记者对党员代表杨达进行了专访,聆听他与贵州大学共同奋进的历程。

杨达现任贵州大学东盟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国家级青年人才、中宣部首批全国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教育部教学名师及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团队负责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宝钢优秀教师”、贵州省省管专家、第22届“贵州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是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同行评议专家。担任贵州省生态文明研究会理事长、贵州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七届委员会委员。担任贵州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负责人、政治学与行政学国家级本科一流专业负责人。

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坚持党建引领,强化党建与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积极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近年来,杨达科研与教学研究成果丰硕,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1项,国家级社科基金4项,在《政治学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国行政管理》《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权威期刊、CSSCI来源核心期刊等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其研究聚焦国际战略视域下的“一带一路”绿色治理,创新性提出“西南区域治理内循环”与“东南亚区域治理外循环”互构模式,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成果曾获贵州省第十五、十四、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学术影响力显著。

自2015年入校以来,杨达紧扣教学与科研,以服务国家战略为使命,推动科研与地方实践深度融合。他着力创新“教学-科研互构式课程思政形塑教学法”,将科研前沿动态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通过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等多元教学手段,将“三线精神”“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国际战略学》等课程教学,搭建服务“一带一路”的课程体系,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战略领域人才。

在育人实践中,杨达立足贵州区位优势,联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等平台,构建“西南区域治理内循环”与“东南亚区域治理外循环”互构的绿色治理模式,带领学生深入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生态合作路径研究,推动课程教学与国家战略需求同频共振。其主持的国家级课题(含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及发表的高质量论文,反哺教学内容更新,形成“科研支撑教学、教学反哺科研”的良性循环,使课程体系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

杨达十分关注团队建设与学生培养,他带领团队撰写战略规划内参,已获省部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17次,其中系列研报促成某市与泰国猜也奔府建立友好城市关系。依托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等平台,构建绿色治理合作机制,推动贵州融入“一带一路”绿色治理格局,相关成果在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获国际关注。此外,省部级以上项目累计完成结项10余项,并成功培养学术型博士研究生6名、专业型博士研究生1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18名。同时,以教学促科研,指导学生团队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20余项。该教学模式获教育部教指委高度评价,并被全国教育新闻联播、中国日报等权威媒体报道13次。科教互构的创新突破了传统科研与教学二元割裂的单一模式,立足科研实践成效、人才质量提升与教学推广辐射三大维度,为写作能力培养构建了多路径、多思维的动态闭环,形成了持续优化的写作培养循环机制。

在杨达推动下,贵州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获批国家级本科一流专业,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建设成效显著,形成“科研反哺教学、教学支撑科研”的良性循环。学院强化党建引领,深化党建与区域经济融合,依托东盟研究院打造国家级智库平台,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地方发展需求,学科影响力从西部辐射至东南亚。

“党和国家多年的培养成就了今天的自己,非常感恩党和国家的培育。”杨达展望未来,信心满满,“个人成长与学院学科发展同频共振,很感谢贵州大学为我提供了扎根贵州、服务国家的广阔舞台,我将持续深耕绿色治理研究,积极推动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区域的协同发展,践行‘将个人学术追求融入国家战略需要’的初心与使命。”

编辑:冯月成 韩晓梅

责编:岳莹

编审:姚作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