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举行

发布时间:2025-10-28浏览次数:10

贵大新闻网讯(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供稿)10月25日,由我校与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等单位承办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暨贵州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学交流研讨会”,在学校烟草培训中心成功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宁夏医科大学、佳木斯大学、西安财经大学、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医科大学、贵阳学院、铜仁学院、安顺学院、凯里学院、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以及贵州省民族研究院等省内外20余家单位和机构的领导嘉宾、科研人员和我校教师和学生120余人参加会议。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杨未教授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中共贵州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军作大会讲话,会议由贵州大学副校长陈艳波教授主持。

会议分为开幕式与主旨演讲、学术研讨与教学经验交流、闭幕式三个环节。

开幕式上,李军在讲话中指出,贵州作为多民族聚居的“文化千岛”,18个世居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思政课程建设提供了丰厚滋养。近年,贵州深入推进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四大文化工程”,“村超”“村BA”形成超级IP,苗绣走向米兰时装周,侗族大歌为百亿票房电影配乐,民族文化发展成果丰硕。他希望以专委会的智力资源为支撑,推动贵州民族文创产业发展。在促进文创产业与课程建设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传承”与“价值培育”的双赢方面,他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以专委会为智力支撑,促进贵州民族文创产业从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的跨越,真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建设为载体,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师资水平;三是推动文创产业和课程教育双向融合,实现“育人助产业,产业强育人”的目标,为贵州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贡献力量。

杨未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学交流研讨会”在学校隆重召开,既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专业委员会重要的一次学术年会,也是推动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一件大事,并强调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处指出的“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论断,作为我校民族学专业建设发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的根本遵循。她认为,此次会议聚焦于“新时代背景下的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问题研究,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学交流研讨纳入会议重要环节,不仅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理论的贯彻落实,也是学校以系统性思维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更是我校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探究与教育实践的生动实践。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执行秘书长孙国明先生,详细介绍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的发展历程。他指出,研究会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持促进人类学民族学交流与发展的主旨,在推动学科进步、服务国家战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次交流研讨会的举办,为专家学者和师生们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交流平台,希望研究会能持续发挥桥梁作用。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郝立新在开幕式致辞中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要理念。他指出,专委会挂靠贵州大学,正是依托于我校的资源优势、政策项目,更利于专委会能够开展各项学习活动,共同为推动我国民族文化和其产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主旨发言环节中,先后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延中,中宣部原出版局巡视员、副局长、编审刘建生,国家民委国际交流司原副司长吴金光,东南大学古文献学研究所所长、人文学院教授王华宝,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名誉院长、二级教授张新民发言,分别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交流分享,如《史记》文本书写和明清边疆治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阐释都有新的研究和探索性意义。

本次会议还包括学术研讨与教学经验交流环节。在学术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和青年大学生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西南边疆民族文化互动融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教学策略与案例、西方早期的中国民族地理考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地方治理方面的研究,以生动案例和关联性问题展开研究,拓展了区域认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域。

教学经验交流环节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学校结合“做人·做事·做学问”校园学者系列讲座,特别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王延中作专题报告会,校党委副书记彭洁教授主持报告会,全校200余名师生代表到场聆听。报告会上,王延中研究员以《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主题,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和重大意义进行全面性、系统性和深入性讲说解读;在第二个阶段,校党委统战部副部长、《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负责人季飞教授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开课背景及教材使用情况进行说明。承担《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教学的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两位青年教师罗启龙博士、彭诗画博士分别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说课,贵州省金师、贵州大学经济学院安海燕教授就课程教学开展点评。

闭幕式环节,各组汇报了学术研讨与教学经验交流情况后,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郝立新作大会学术总结,他认为此次会议具有多学科交叉、多视角的研究、多形式的研讨、多地区学者参与的特点,丰富了会议的形式与内涵;并取得了两大收获:一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专业委员会挂牌贵州大学,搭建了通向全国广阔的学术与文化交流平台,助推文化产业研究的有效落地;二是学术交流方面,在交流研讨与互动中推动了学术共同体建设,有利于贵州大学人才队伍的培养和青年学生的成长。

本次学术会议,具有集众人之智、开时代之新的特点,共同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交流总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方面经验,齐心合力探索学科专业发展与文化传承路径。同时在会议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专业委员会”正式挂牌贵州大学的举措,是此次学术会议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也必将推动学校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教育教学,并助推贵州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高质量发展。


编辑:庞爱忠

责编:李旭锋

编审:姚作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