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生
在校学生
国际学生
教职员工
贵大校友
EN
导航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现任领导
标识校训
贵大校歌
历史沿革
教坛先导
岁月留痕
亲切关怀
校园掠影
党建思政
学院设置
学院
管理机构
党群部门
行政部门
直属部门
校直科研机构
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总览
重点学科
博士点
硕士点
博士后流动站
科学研究
获奖成果
科学技术网
人文社科网
重点实验室
人文科学研究中心
师资队伍
师资总览
优秀人才
招生就业
本科招生
研究生招生
留学生招生
毕业生就业
人才招聘
人才引进
博士后流动站
人事处网站
信息公开
机构设置
规章制度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公开信息
年度报告
采购招标信息
应急管理
经费管理
学校服务
贵大校历
网络服务
办公邮箱
后勤服务
医疗服务
校园地图
媒体贵大
首页
媒体贵大
媒体贵大
2021.02.03
天眼(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新闻客户端):做强贵州大学① | 贵大原常务副校长王红蕾:要聚焦“四化”做强科学研究
【前面的话】2021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高校提升行动,做强贵州大学。省两会期间,就如何做强贵州大学这一话题,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采访了贵州大学参加全省两会的省政协委员,他们纷纷表示:贵州省“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急需一所世界一流大学作支撑,贵州人民亟待一所世界一流大学的优质教育服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做强贵州大学’高瞻远瞩,符合高校发展规律。”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贵州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管理学院教授王红蕾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集中力量办好一所全省人民满意的大学,是支撑贵州改革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所好的大学能够通过人才培养与引进,服务当地科技创新进步、促进当地企业乃至产业链的科技研发和创新,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何谓做强贵州大学?王红蕾认为,“能很好地服务于贵州发展,并解决贵州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那它就是好的大学,解决得好就说明强,也就实现了做强贵州大学的意图和目标。”“如果地方政府或企业遇到难以解决的重大问题,不去找这所学校,说明学校的服务能力还有待提升,离强校还有差距。”王红蕾表示,结合贵州实际,做强贵州大学一个很关键的切入点是做强科学研
2021.02.03
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官网:贵州大学因明学研究团队成功召开项目研讨会
2020年12月31日下午两点半,贵州大学因明学研究团队在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219室中国哲学博士点召开“2020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研讨会:陈那、法称因明量论原典汉语疏释与研究系列”,部署安排因明量论研究工作。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国哲学方向负责人、贵州省宗教学会会长、中国逻辑学会常务理事、因明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因明》学刊编委、团队项目首席专家张连顺教授主持了本次会议。2020年12月25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官网公布了本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项目立项名单,其中“学术团队项目”仅有20项,由张连顺教授任首席专家的“贵州大学因明学研究团队”的“陈那、法称因明量论原典汉语疏释与研究系列”喜获立项(批准号:20VJXT011)。该课题是本年度因明学界唯一获得立项的团队项目,对进一步推动我国佛教量论因明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一)与会团队项目组骨干成员合影(左起:方岚、甘伟、顾毳、文厚泓、张连顺、程瑜)经过近二十年的艰辛工作与不懈努力,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逻辑学硕士点、中国哲学硕士点以及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国哲学方向,已经成为公认的国内因
2021.02.01
天眼(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新闻客户端):【2021省两会】省人大代表潘学军:培养一批走不了的土专家
省人大代表、贵州大学农学院院长潘学军“无论产业发展也好,乡村振兴也好,最核心的要素就是人。如果没有人,技术、经验、市场等等都无法盘活,但是从整体看来,贵州的农业技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是不够的。”近两年,省人大代表、贵州大学农学院院长潘学军将视线聚焦基层农技人员,经过长期调研得出这一结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各项政策、技术如何落地?如何组织产业发展?都离不开基层农基人员。”潘学军说,但经过调研后,他发现县一级专业对口的农技人员缺口达到30%,乡镇一级缺口更大,达到70%至80%。基层农技人员缺乏会造成什么后果?潘学军说,农业产业对时间要求较高,需要结合农作物生长规律及时采取措施, “比如,病虫害防治不是打不打药的问题,而是打药的时间对不对,错过这两天再打药就不管用了。”潘学军说,一项农业科技成果的落地,往往需要专业人才深入田间地头长时间的驻守,但高校、科研院所等省、市一级的专家人员不可能天天呆在地里,只有建立省市级专家、基层农技人员、合作社、农户四级体系,才能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而乡镇一级的专业人员到农村、到基地是最方便的,他们可以及时运用技术配方指导农民,组织生产。所以,潘
2021.02.01
动静(贵州广播电视台官方新闻客户端):云听两会·代表委员在线 | 潘学军:在乡村创业就业,大有作为
补齐短板夯实基础,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落脚点。贵州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全省两会特别节目《聆听春天的声音·2021》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解析会议内容。第五期节目《教育就业全“配”齐》,主持人珮成邀请省人大代表、贵州大学党委委员、农学院院长潘学军做客节目,谈谈就业形势严峻当下,大学生们该如何缓解焦虑,如何择业。贵州省人大代表、贵州大学党委委员、农学院院长潘学军作为一名来自贵州高校的省人大代表,潘学军今年带来了两条建议。第一条建议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支撑贵州高质量发展。贵州省要办高质量的教育和助推贵州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先有世界一流大学,助推贵州高质量发展,也就是要举全省之力支持贵州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第二条建议是建立“公费农科生”定向培养体系,助推贵州乡村振兴。这两年我们在做科技成果转化、助力脱贫攻坚的过程当中,发现一个问题,在贵州基层,农技人员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需求。所以我建议要建立公费农科生培养体系,助推贵州乡村振兴。在过去的一年,潘学军走访了省内18个县(区),其中不少都是曾经的深度贫困县。在调研的过程当中,他发现目前贵州基层农技推广队
2021.02.01
贵州广播电视台(《贵州新闻联播》):【学习贯彻省两会精神 奋力书写新征程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紧盯高质量发展目标 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内容提要:“高质量发展”是今年省两会的关键词。《政府工作报告》中不仅提出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还首次明确了贵州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在制造业增加值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10个方面进行了内容细化。贵州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在新征程中向着高质量发展目标阔步前进。(开始于视频1min29s处)原文链接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GfJiWUTacWlFyLZVLmZC-Q刊发时间 :2021年1月31日
2021.01.31
人民网:化肥农药双减影响粮食生产吗?院士专家这样解答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2015年以来,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经过5年的实施,截至2020年底,我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已顺利实现预期目标,化肥农药使用量显著减少,化肥农药利用率明显提升。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后,会不会影响粮食生产?我国农药使用情况在世界上处于何种水平?对于这些备受关注的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均表示,化肥农药用量双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不会影响粮食生产,会推动农业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控制化肥用量要以技术创新为前提 与其他措施配合实现增产化肥是高效的营养物质,包括氮、磷、钾、钙、镁、硫、铁、锰、铜、锌、钼、氯等元素。通过施用化肥,为作物和土壤提供养分,提高农业生产力,满足人类营养和健康需要。“化肥用量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既不能多,也不能少。”张福锁表示,目前,我国初步构建了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用肥指标,如水稻氮肥安全用量为每亩7—12公斤,小麦每亩5—19公斤,玉米每亩8—19公斤。张福锁认为,施肥不能盲目。一方面要把不合理的、过高的化肥用量降下来;另一方面,用量合理的地方要保
每页
6
记录
总共
4547
记录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码
508
/
758
跳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