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生
在校学生
国际学生
教职员工
贵大校友
EN
导航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现任领导
标识校训
贵大校歌
历史沿革
教坛先导
岁月留痕
亲切关怀
校园掠影
党建思政
学院设置
学院
管理机构
党群部门
行政部门
直属部门
校直科研机构
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总览
重点学科
博士点
硕士点
博士后流动站
科学研究
获奖成果
科学技术网
人文社科网
重点实验室
人文科学研究中心
师资队伍
师资总览
优秀人才
招生就业
本科招生
研究生招生
留学生招生
毕业生就业
人才招聘
人才引进
博士后流动站
人事处网站
信息公开
机构设置
规章制度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公开信息
年度报告
采购招标信息
应急管理
经费管理
学校服务
贵大校历
网络服务
办公邮箱
后勤服务
医疗服务
校园地图
媒体贵大
首页
媒体贵大
媒体贵大
2019.12.25
多彩贵州网:今天,贵州干净茶刷屏了!
“作为一名贵州茶人我骄傲、我自豪!我们一直在努力!”“贵州茶未来可期!”“为大众做好优质茶!”……12月20日,在贵阳举行的第八届贵州茶业经济年会暨“干净黔茶·全球共享”主题论坛刚一结束,贵州茶届人士的朋友圈纷纷被刷屏。正如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胡继承在会上所说——“无污染的干净茶、生态茶是贵州茶的市场优势!”贵州干净茶有底气“农业农村部每年两次到贵州抽检茶叶,主要检测联苯菊酯、氰戊菊酯、三氯杀螨醇、吡虫啉、啶虫脒、多菌灵、哒螨灵等20余种农药残留。贵州已连续8年监测全部合格,位列全国前列。”会上,贵州省农安处副处长蔡兴洪在贵州茶叶质量安全主题报告中,如此说道。贵州省严守质量安全红线,严格质量安全管理,下发了黔农办发〔2019〕58号文件,先后组织开展以茶园为主的草甘膦等除草剂专项整治行动、以查处催芽素和违禁农药为重点的茶叶质量安全专项检查,督促各地开展质量安全风险排查。2019年全省草甘膦等除草剂抽检中,茶叶合格率达100%。发放省茶叶资金3500万元、整合省植保站资金690万元,支持茶叶主产县病虫害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推广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面积210.4万亩,占全省茶园
2019.12.25
新华网客户端:贵州大学:一剂中药“医”贫困
在中药材产业开发、增收脱贫的道路上,贵州大学中药材产业团队近30名教师开展了实用新技术研发、中药材技术培训与指导、协助中药材种植企业及合作社开展基地建设、到脱贫攻坚一线扶贫等工作,不遗余力地为贵州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2018年,中药材种植成为群众增收脱贫的重要产业,带动16.42万户贫困户、52.61万贫困人口增收。我们团队的工作,就是帮助老百姓种药材脱贫致富,为了这一目标,我们会不忘初心,继续苦干。”“这株半夏叶柄基部软腐,块茎完好,没有什么大问题,但要注意观察,防止蔓延扩散。”团队骨干成员、贵州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明生蹲在地头指导求教的百姓。↑张明生教授田间课堂半夏在我省黔西北地区的赫章、威宁、大方等县大量种植,从2000年至今,团队专家为了“半夏致富”的目标付出了诸多努力。“种质资源收集——优良种源筛选——种子种苗繁育——规范化种植——采收加工——药材销售,这一系列环节,我们研究了十几年,如今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半夏全产业链。”张明生介绍,省内不少地区有种植半夏的优势,但要实现半夏产业规模化发展,当务之急是解决种子成本高、种源供给基地缺乏、连作障碍严重、劳动强度大
2019.12.25
新华网客户端:贵州大学:黔鱼飘香 有“渔”则灵
这是贵州大学生态渔业团队领衔人姚俊杰教授发在朋友圈里的一句话。贵州省湖库资源丰富,冷水资源丰富且水质好、污染小,土著渔类种质资源多、品质好,拥有得天独厚的渔业发展生态优势,但贵州省渔业生产方式落后,渔业发展相对滞后。“发展生态渔业是我省实施大扶贫、大生态战略行动的有力抓手,帮助省里发展湖库大水面生态养殖、稻田养鱼、冷水鱼健康养殖等生态渔业就是我们团队的主攻方向。”姚俊杰说。今年3月,学校牵头成立了由动物科学学院姚俊杰教授领衔,水产养殖专业及相关教授组成的生态渔业产业团队。他们在紧抓教学科研的同时,结合本土实际,研发种养模式和技术手段,为企业和农户传经送宝,不断实现生态渔业、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无缝弥合,书写贵州“水净鱼鲜民富”新篇章。夏季的湄潭,翠绿葱郁,层峦叠嶂包围着的稻田里蕴藏着勃勃生机。在湄潭县的贵州大学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里,姚俊杰指着连片的稻田,兴奋地说“我们的初心就是帮助老百姓实现‘千斤稻、万元田’!”位于湄潭县的贵州大学稻田综合养殖示范基地“稻田养鱼原本是很简单的技术,每年各家各户老百姓插完秧后,都会放点鱼苗进去养来吃,但是量不大,所以老百姓没有把它当成一个产业,而我们要
2019.12.18
新华社客户端:贵州大学:念好“三变经” 助力农户走向生态养殖致富路!
贵州大学生态畜牧产业服务团队,在平塘、关岭、务川、赫章、紫云、开阳、三穗等多地开展生猪产业、肉牛产业、肉羊产业、家禽产业以及循环农业等5个产业的技术支持、规划指导及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学科资源优势,深入基层开展对口帮扶,帮助农户转变生产观念,转变养殖模式,转变经营理念,念好“三变经”,助力农户脱贫致富,积极融入贵州省脱贫攻坚主战场。↑团队专家与相关企业开展平坝灰鹅产业发展研讨会↑团队专家为织金白鹅做屠宰测定“农户缺乏资金和技术,传统的养殖做不大。大规模养殖有风险,农户也不愿意去尝试。”循环农业服务分队负责人,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西部能力发展研究中心教授许厚强介绍农户养殖的现状。考虑到实际问题,农户难以用自养的畜禽产品获得较好的收益,各分队摸索科学的养殖路。生猪产业分队通过“高校+企业+合作组织+农户”、“高校+企业+家庭农场”等经营模式,肉牛产业分队以“政府+高校+龙头企业+金融机构/保险+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为养殖户提供多元的发展渠道。“这样的模式,一开始农户有些担心,需要我们慢慢讲解,转变他们的观念,让他们知晓这样做的好处。”生猪产业服务分队负责人,贵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西部发展
2019.12.18
新华社客户端:贵州大学:集众力,让精品水果走出山里!
贵州大学精品水果产业团队地方名李团队负责人陈红副教授熟练地将色泽饱满的李子掰成两半,向记者展示李子金黄色的果肉,自信地笑着说。贵州大学精品水果产业团队是贵州省首批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包含猕猴桃、地方名李、特色樱桃和葡萄柑橘等几个分团队。团队由潘学军教授领衔,龙友华教授、文晓鹏教授、陈红副教授为分团队负责人。团队自今年3月成立以来,针对贵州省水果产业栽培技术体系转化度不够,果园技术覆盖率低等问题,在产业技术问题调研与研究、产业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技术指导与培训、产品商品化采收与销售等方面积极开展产业服务工作,助推贵州精品水果产业提质增效,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2014年,陈红初次在六马镇品尝到蜂糖李,就夸赞说:“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李子!”那时,他就萌生了帮助镇宁县六马镇发展壮大蜂糖李产业的想法。2015年6月,陈红帮助镇宁县分析测试了蜂糖李果实品质,出具权威检测报告,并成功审定品种。2017年陈红主动向学校及科技厅申请调配到镇宁,开展蜂糖李产业技术研究、示范推广服务。陈红恳切地说:“学习专业知识,就是为了能够造福一方百姓,这就是我的初心。”↑左二为陈红教授2017年,在陈红的努力下,“镇宁
2019.12.16
天眼(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新闻客户端):共建共享 融合发展丨贵州大学与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深化校媒交流合作
12月12日下午,贵州大学谢六逸传媒大讲堂第6期讲座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举行。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编辑李卫红应邀作了主题为《迎接新趋势 拥抱大时代——媒体融合传播时代的新闻人才素养探讨》的专题讲座。讲座前,贵州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宝安与李卫红总编辑等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一行座谈,双方就进一步深化业界与学界、探索高等学校与新闻媒体共建共享、融合发展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座谈中,宋宝安介绍了贵州大学近年来改革发展和教学教育质量大跨步前进,以及有关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情况。李卫红介绍了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深入推进媒体融合改革、着力打造“西部领先、全国一流”新型主流媒体集团等有关探索和实践成果。宋宝安为李卫红颁发了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兼职教授聘书。双方在推进学界与业界深度融合、共建媒体智库、共建新闻人才实训基地、共建文化创意品牌研发中心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探讨交流,进一步探索深化高等学校与新闻媒体共建共享、共同发展。讲座上,李卫红总编辑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的重要指示精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通过大量图文素材和丰富新闻实践,
每页
6
记录
总共
4558
记录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码
594
/
760
跳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