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3
■夏玉芳“两不愁三保障”,这简短的六个字,涵盖老百姓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我国多年的扶贫经验证明,产业扶贫是解决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是脱贫的必由之路。没有产业发展带动,很难脱贫;缺乏产业支撑的脱贫,也难以持续。给钱给物只能是救急解渴,兴办产业才能开流活源,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有了可靠的保障。由于贫困地区财力匮缺,仅靠国家扶持政策,发展扶贫产业覆盖面不宽,贫困户通过扶贫产业稳定增收的效果不明显。其次公共服务设施落后,产业发展后劲不足,贫困群众文化程度低,自我发展、拔掉穷根的主体意识不强。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机制,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以贵州省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为契机,发展生态经济。把扶贫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选择有利于生态建设的特色优势产业,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不断增加资金投入。完善扶贫开发长效机制,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2017年10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供应链创新发展的六大重点任务之首,从供应链的角度给出了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思路和新视角:第一就是要创新农业产业组织
2019.07.03
■何腾兵周恩宇贵州日报2019-07-0310版:理论周刊黔言脱贫攻坚战已进入关键时期,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尤为重要。当前“两不愁”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是“三保障”问题还需持续攻坚发力才能在预定时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所以,在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期,需要切实推进扶贫与社保制度的有效精准衔接,同时构建起稳定的长效脱贫机制。进一步强化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和精准施策谁是贫困对象,看似客观存在,但实际上取决于很多主观条件,如贫困标准和人口的确定,就有绝对贫困标准和相对贫困标准的做法,有单维贫困标准和多维贫困标准的做法,有客观条件审核和社区主观评议的做法。不管哪种做法,有三点需要把握:一是以家庭贫穷作为基本特征来识别贫困对象,不简单地把“人”或“户”划为要么是“扶贫户”,要么是“低保户”。二是坚持扶贫和低保的最低需要保障性质,不能随意提降标准,以保障温饱的“两不愁”为宜。三是在目前管理体系下,识别中应坚持“收入标准”为基本,其他环节如财产核查、评议应是参考性质。在此基础上,要做到精准施策,即要针对识别出的贫困家庭和人口提供精准的扶持措施。健全脱贫长效机制确保“三保障”如期实现“三保障”的实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