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6
第十一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帷幕已徐徐开启,如果要找一个从头至尾的亲历者、组织者、参与者、见证者,或者说,找一个对这一重大活动抱有最深情感、投入最大精力、期待产生最好结果的一个人,他是刘宝利。刘宝利今年65岁,这个年龄已经是在家颐养的年龄,可他因为交流周,这些年一直在奔忙,并且可能还将持续下去。刘宝利退休前是教育部国际司巡视员,国际司主办的国际教育交流活动有很多,但他投入交流周的时间最长、情缘最深。这样的精力投入和情感投放,刘宝利自己也未曾料到。他记得2008年第一届交流周,记者问为什么是贵州时,他作为新闻发言人忙中作答说了三个原因,一是贵州是少数民族省份,多彩文化魅力与东盟相近相通;二是贵州教育对外开放的潜力和空间都比较大;三是贵州的生态和气候优势明显。这个官方解答完整又完美,但他坦言:“其实,当时我自己心里也犯嘀咕,也有这样的质疑,为什么是贵州?可11年走过来,我觉得就应该是贵州。贵州作为交流周永久举办地,用实际行动、实在业绩,让所有担心如风中纸屑般消散了。”说起教育,刘宝利有感性的一面:“教育让人柔软。我在贵州认识的很多领导和朋友,让我对贵州心生敬意,对交流周难以割舍。”他说贵州
2018.07.26
在贵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张成霞的微信朋友圈里,留学生占据了一大半,在校留学生经常在上面咨询她学习和生活的问题,毕业回国的留学生则通过朋友圈向他们的“张妈妈”汇报自己的近况。在2008年以前,虽说已有多年在贵州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从事来华留学生招生工作经历,但张成霞近距离接触留学生的机会并不多。那时候每年到贵州大学留学的东盟学生仅占个位数,大多数以学习语言为主,而今年,在贵州大学的在校东盟留学生超过了300人,分别在20个学院40余个专业进行学习。这一变化,源于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举办,2008年,贵州大学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院校,贵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就是在首届交流周举办的次年,2009年,随着留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应运而生的,2013年8月,贵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正式成为独立的学院。2010年至今,贵州大学又先后被列入“孔子学院奖学金”和“贵州省政府外国留学奖学金”留学生培养院校。当时,学院有国际教育和国际交流背景的老师并不多,通过交流周这个平台,学院教职工在国际化意识、国际化水平、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留学生管理能力都有很大提升。贵州大学近年来在东盟国家进行教育交流活动和宣
2018.07.26
(记者杨春凌申健)7月23日,首部《中国农药典》编纂工作启动会在贵阳举行,该《药典》将由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和贵州大学共同组织编纂。据介绍,目前我国医药、农药、兽药三大类药品中,唯独农药还没有编辑出版过《药典》。去年6月,我国新修订的《农药管理条例》对加强农药管理,保证农药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畜安全,保护农业、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如何使我国农药生产、经营、使用更加规范化,顺应我国农药研发、管理、生产、销售、使用迫切需要,顺应农药行业绿色发展需求,顺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编辑出版《中国农药典》迫在眉睫。编纂《中国农药典》将有利于促进农药行业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与协调发展,树立绿色农药在保障粮食丰产和作物健康发展中的权威性和唯一性公众认知,促进我国农药生产、经营、使用更加规范化,并填补我国药典编辑出版空白,对加强正能量科普宣传,彰显农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和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农药是保障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战略物资,《中国农药典》作为具有行政规范性的大型科技工具图书,在内容上,将坚持权威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