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生
在校学生
国际学生
教职员工
贵大校友
EN
导航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现任领导
标识校训
贵大校歌
历史沿革
教坛先导
岁月留痕
亲切关怀
校园掠影
党建思政
学院设置
学院
管理机构
党群部门
行政部门
直属部门
校直科研机构
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总览
重点学科
博士点
硕士点
博士后流动站
科学研究
获奖成果
科学技术网
人文社科网
重点实验室
人文科学研究中心
师资队伍
师资总览
优秀人才
招生就业
本科招生
研究生招生
留学生招生
毕业生就业
人才招聘
人才引进
博士后流动站
人事处网站
信息公开
机构设置
规章制度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公开信息
年度报告
采购招标信息
应急管理
经费管理
学校服务
贵大校历
网络服务
办公邮箱
后勤服务
医疗服务
校园地图
幻灯新闻
首页
幻灯新闻
幻灯新闻
2022.09.01
论文写在大地上 成果送到农民家——贵州农技人员“揭榜挂帅”保丰收观察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守护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都与农业科技的推广和运用息息相关。今年4月,贵州省委组织部、省农业农村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3家单位联合制定了《贵州省2022年激励农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行动方案》,要求全省农技人员根据专业特长和服务意愿,定点结对为群众开展技术服务,并可在完成基础任务的前提下,视能力参与技术难度更高的“揭榜挂帅”。同时,还成立了省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通过明确时间表、线路图、责任人,确保“榜单”任务及相关要求落到实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关键就是扩行缩株保密度。我们贵州一般推广‘2+3’模式,即在2米宽复合带内种植2行玉米、3行大豆,玉米与玉米行距40厘米,玉米与大豆行距50厘米,大豆与大豆行距30厘米……”在贵州省福泉市召开的全国大豆油料生产暨带状复合种植培训会的参观现场,贵州省农业农村厅二级研究员夏忠敏介绍着技术标准。“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希望通过培训把这项技术落到田间地块中,为老百姓增加收益,也为粮食生产提供技术保障。”夏忠敏说。农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行动启动后,夏忠敏团队成为贵州省“揭榜挂帅”的首批专家,不仅领办了
2022.09.01
众望新闻客户端:助力乡村振兴!贵州大学26个科技小院获支持建设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中国科协办公厅发布《关于支持建设一批科技小院的通知》,确定对全国68个单位的780个科技小院予以支持建设,贵州28个科技小院入选,其中贵州大学26个科技小院获支持建设。据了解,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以及科技部、农业农村部、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根据《教育部办公厅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推广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通知》要求,经研究生培养单位自愿申请,省级教育、农业农村行政部门和科协联合推荐,专家咨询后,共确定对68个单位的780个科技小院予以支持建设。来源:贵州大学新闻网编辑:杨凤仙责编:陈思鱼
2022.09.01
贵州大学组建240支实践队调研乡村振兴工作
2022以来贵州大学组建240支实践队,到全省各地调研乡村振兴工作,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据悉,贵州大学组建的240支实践队中,有国家级队伍48支、省级队伍90支、校级队伍102支,涵盖本科生、硕士生、博土生及带队教师、专家学者3600余人,奔赴全省各地田间地头、企业社区,调研乡村振兴工作。相关负责人表示,贵州大学组建实践队开展调研工作,曾在详细了解乡村振兴工作有关情况,今后将进一步整合贵州大学的专业资源、人才资源,搭建乡村振兴服务平台,为我省乡村振兴提供智刀支撑和人才支持,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者:刘艳春 宋洪庆来源:贵州民族报编辑:杨凤仙责编:陈思鱼
2022.08.26
乌江源头话改革 化屋山水兴苗乡 贵州大学规划设计化屋村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
一、案例概述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期间,明确提出“贵州要在乡村振兴开新局”的重要指示。2022年1月,《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进一步要求,“强化规划引领,分类推进村庄建设”。乡村资源禀赋是“多彩贵州”美誉度和影响力的重要支撑。贵州拥有中国传统村落724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12个,数量均居全国第一。近期,贵州省委省政府和职能部门相继推出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红色美丽村庄试点、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发展示范区等项目,均需要高质量村庄规划。黔西市化屋村是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春节期间到贵州考察调研的第一站,2月3日总书记到访化屋实地察看乌江六冲河段生态环境,看望脱贫致富的苗族同胞。总书记考察时勉励大家,一定要把苗绣发扬光大,这既是产业也是文化,发展好了既能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同时也能为产业扶贫、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为践行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响应乡村振兴的时代号召,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余压芳教授团队于2021年5月进驻化屋村,开展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的规划设计工作。工作队与黔西市、新仁乡各部门在化屋村开展示范
2022.08.26
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 “锦绣山村 法治乡土:修文大木”丛书项目正式启动
7月13日,贵州大学“向上向善”暑期社会实践团赴修文县六屯镇大木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召开“贵州大学文化助力贵州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丛书项目系列田野调查工作座谈会,正式启动“锦绣山村 法治乡土:修文大木”的编写工作。实践团以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副院长黄诚教授为指导教师,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黄书、李儒霄、郭晨曦、邓露琴及历史学专业本科生王新明为成员。座谈会上,农学院副院长张万萍介绍了贵州大学与大木村的渊源及科技合作情况。黄诚详细介绍此次以暑期社会实践为契机开展“贵州大学文化助力贵州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丛书项目实施的背景、内容与规划,全面调研重点村落集成示范试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经验做法。丛书将充分挖掘大木村锦绣的山川自然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元素和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类型,并在深度认知探析法治乡土和文化中国的基础上提炼大木做法、凝练大木经验和总结大木典型,为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与新时代乡村建设提供鲜活案例与成功经验。六屯镇党委书记张莉、六屯镇人大主席团主席夏华、大木村党支部书记李红林、大木村党支部副书记李福贵等在会上先后发言,纷纷对贵州大学选择大木村实施“贵州大学文化
2022.08.17
贵州大学碳汇计量评估师胡玉杰:新时代的“绿色守护者”
编者按:今年6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研学旅行指导师”“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城市轨道交通检修工”“碳汇计量评估师”“退役军人事务员”等18个新职业。新职业蕴藏新机遇。有的顺应数字化技术发展潮流,有的符合绿色发展理念,有的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新职业推动新经济。一头连着技术革新,另一头连着需求升级,凸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推动相关行业加速转型升级。“要想了解碳汇计量评估师这份职业,我们要先了解什么是碳汇。碳汇,其实就是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碳汇计量评估师就是运用碳计量方法学,对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进行碳汇计量、审核、评估。”8月14日,在贵州大学西校区崇厚楼,胡玉杰向记者讲解“碳汇”的基本概念。今年32岁的胡玉杰是贵州大学管理学院的一名副教授,她的另一个身份是碳汇计量评估师。2014年,胡玉洁从北京理工大学毕业。原本学习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她,因为关注极端气候事件,对“气候变化”问题产生极大兴趣。在获得保送硕博连读资格后,胡玉杰希望未来所研究的内容能够将气候问题和自己本科的经济学专业相结合,因此选择了“能源与气候经济”
每页
6
记录
总共
1331
记录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码
31
/
222
跳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