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生
在校学生
国际学生
教职员工
贵大校友
EN
导航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现任领导
标识校训
贵大校歌
历史沿革
教坛先导
岁月留痕
亲切关怀
校园掠影
党建思政
学院设置
学院
管理机构
党群部门
行政部门
直属部门
校直科研机构
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总览
重点学科
博士点
硕士点
博士后流动站
科学研究
获奖成果
科学技术网
人文社科网
重点实验室
人文科学研究中心
师资队伍
师资总览
优秀人才
招生就业
本科招生
研究生招生
留学生招生
毕业生就业
人才招聘
人才引进
博士后流动站
人事处网站
信息公开
机构设置
规章制度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公开信息
年度报告
采购招标信息
应急管理
经费管理
学校服务
贵大校历
网络服务
办公邮箱
后勤服务
医疗服务
校园地图
媒体贵大
首页
媒体贵大
媒体贵大
2021.12.06
贵州改革:做强贵州大学!省直11部门出大招
近日,贵州省教育厅等十一部门印发《关于做强贵州大学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将贵州大学由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提升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使贵州大学在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大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方案》提出,将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深入实施“2114”高层次人才引培计划,五年内培养或引进国家级人才20人(其中院士2人)、学术学科带头人100人、海外优秀博士100人、学术骨干400人,其中支撑服务贵州三大战略行动和“四化”产业人才不低于60%。持续实施“一流学科特区人才计划”“青年英才计划”和“青年拔尖人才”及特色岗位聘用等人才引培工程。到2025年,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60%以上。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构建本—硕—博贯通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到2025年,本科专业逐步压减至90个以内,全日制在校学生规模控制在45000人以内;研究生与本科生当年入学规模达到1:1,博士生招生指标每年600名以上。支持贵州大学参照教育部直属高校单列研究生招生计划,确保贵州大学申报的招生计划规模和结构。力争按应届本科毕业生人数15
2021.12.06
贵州省人民政府网:我省十一部门印发《关于做强贵州大学的实施方案》
近日,贵州省教育厅等十一部门印发《关于做强贵州大学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将贵州大学由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提升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使贵州大学在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大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具体内容如下:一、工作原则(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提高新时代党的建设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引领带动全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二)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目的,推动学校全面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心怀“国之大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师生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师
2021.12.06
动静(贵州广播电视台官方新闻客户端):动静专访丨宋宝安:欢迎全球人才集聚贵州 一展所长 绽放精彩
今天(11月24日)上午举行的省委人才工作会议,对首届“贵州杰出人才奖”获得者进行隆重表彰。大会现场,动静记者专访了首届“贵州杰出人才奖”入选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贵州省召开这次省委人才工作会议,对我们13位同志颁发了首届‘贵州杰出人才奖’,这是省委省政府对人才高度重视的一个具体体现。”宋宝安告诉记者,获得这项荣誉十分激动,这份荣誉同样属于全省各条战线、为经济社会发展默默奉献、努力拼搏的每一位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宋宝安表示,近年来,贵州的人才环境正和贵州的经济社会共同高速发展,“我觉得现在的人才环境应该说比任何时候都要好,大家的干劲也更加足了。感谢省委省政府、感谢贵州大学给了我们各方面施展才华的一个舞台,让我们大胆地进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从1996年至今,我们在贵州实现了人生价值,实现了我们贵州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目前,宋宝安带领团队正在继续围绕贵州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发展需求开展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的研究,不断开发绿色农药,推动国家农业的绿色发展。“接下来,我们要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科技工作者,要为高质量的科技自立自强来加强原始创新、加强集成
2021.12.06
贵州日报: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2019级博士研究生张建: 脚下有泥土 心中有豪情
2014年,我考入贵州大学,有幸加入了宋宝安教授课题组。“做有用、管用的科研,创制新品种惠及农民是我们农药人的使命”,这是宋老师新生见面会对我们说的第一句话。进入课题组以来,宋老师谈得最多的就是“学农的人,要热爱土地和耕耘土地的人。”“做科研要顶天立地,要坚持原始创新、自主创新,注重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问题和产业化应用。”宋老师总是奔波于实验室、田间地头和工厂车间。2020年,宋老师身先士卒带领团队前往水城、晴隆、贞丰、平塘、沿河、石阡、余庆等地,为当地茶产业发展问诊把脉,助力春耕生产和企业复工复产。作为一名教师,他手把手培养了百余名研究生、数十名教师;作为一名优秀科技工作者,他创制出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农药,引领着我国绿色农药的发展。我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如今,我成为走回大山的博士。作为新时代的知识青年,我要像宋老师一样,脚下有泥土,眼里有星光,心中有豪情,坚守“知农为农爱农”的初心,创制中国人自己的农药,守护国家粮食安全,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原文链接:http://jgz.app.todayguizhou.com//news/news-news_detail-news
2021.12.06
天眼(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新闻客户端):始终铭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 访贵州大学副校长周少奇
下班后,56岁的周少奇走出办公楼大门,在门口等上一会儿,便乘坐校内交通车从西校区直奔北校区大门口,然后转乘公交车回家。周少奇是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贵州大学副校长,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是他的习惯。“我十几年前就考了驾照,但开车时总爱想问题,容易分神。”面对记者的疑惑,周少奇说,乘车既能锻炼身体,又能留出更多时间思考。周少奇他享受和珍惜这些零碎的思考时间。也正是这样,他在环境工程领域翻越了一座百年难越的科技高峰。从本科到博士后,周少奇先后涉足化工机械、工程力学、生物化工、发酵工程、环境生物技术等专业方向,并成为我国发酵工程学科培养的首位博士后。也许,沿着生命科学发酵工程领域深耕细作,周少奇会迎来不一样的人生。但他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转向从未涉足的环境工程领域从头学起,并为之奋斗了20多年。“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存在着严重的水污染和水危机。”这是促使周少奇转变的主要原因。在他看来,科学研究必须面向世界前沿,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当时,水污染治理面临氮磷的去除与减排控制等国际前沿和技术瓶颈问题。周少奇在核对项目数据如何攻克这一技术瓶颈?周少奇从未停止思考和探索。经过对大量国内外文献学习和
2021.12.06
天眼(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新闻客户端):【天眼聚焦】贵州有“锂”:再造一个“千亿级”产业
贵州振华义龙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在贵州振华义龙新材料有限公司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车间,装料、出料等生产流程在机器人的操作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再过不久,这些刚出产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将被送往宁德时代、微宏动力等电池生产企业。作为一家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发、生产及销售于一体的企业,振华义龙公司自2017年建成投产以来,凭着强大的技术手段和可靠的产品质量,很快挤进国内知名锂离子电池生产企业的供应链。当前,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经济转型速度加快,叠加新能源汽车浪潮,锂电行业正呈现出供给端布局加码、需求端爆发式增长的全球趋势。在这场竞争激烈的全球“赛跑”中,贵州也表明了发展锂电产业的“雄心壮志”:2021年8月,贵州省出台《关于推进锂电池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成为国内重要锂电池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这是继“十三五”期间培育出基础能源、现代化工、先进装备制造业、大数据电子信息等10大千亿级工业产业后,贵州结合良好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提出的又一个工业产业“千亿级”目标。起步即冲刺,今年前三季度,全省锂离子电池制造业投资增长130.3%,产业势头强劲。
每页
6
记录
总共
4532
记录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码
433
/
756
跳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