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9
“好花红来好花红,好花生在刺梨蓬,好花生在刺梨树,哪朵向阳哪朵红……”刺梨,这一昔日长满刺、味道酸涩而少有人问津的小野果,如今摇身一变,成为农户手中的“黄金果”、“致富果”,刺梨产业也成为推进我省农村产业革命的主导产业之一。脱贫攻坚 技术先行今年3月以来,贵州大学积极响应省委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号召,组建了服务农村产业革命的12支综合服务团队,刺梨团队就是其中一只。团队集中了学校在刺梨种植和加工方面的专家学者,紧紧围绕刺梨育苗、栽培及病虫防治、刺梨系列产品加工等方面为贫困地区的农户提供技术支持、开展技术培训、建立技术示范区等,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目前,我省人工选育的优良品种有4个,“贵农1号”“贵农2号”“贵农5号”“贵农7号”,均为贵大科研团队培育。贵州省刺梨种植达到263万亩,其中有260万亩栽种的就是贵州大学刺梨科研团队培育的“贵农5号”,仅培训种苗的产值就达到了2亿6千万元。为了更好地促进我省刺梨产业的发展,学校刺梨团队的骨干成员樊卫国教授、安华明教授等专家每逢周末,就会自行驱车赶往六盘水、黔南、毕节、安顺等刺梨种植定点扶贫地区,开展刺梨种植培训,指导农户们进行刺梨种植和栽培,从
2019.12.09
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李建军率队开展“进食堂”活动。“食堂能不能增加一些特色菜,满足北方同学的口味?”“可以,学校之后会请食堂增加一些特色菜,提升同学们的就餐体验。”“我准备考研,有时会找不到自习室。”“这个问题,我们下来之后,着手调研,一定保证同学们有充足的上自习的地方。”“学校公交车能否从我们学院通过?”“这个没问题,可以马上解决。”这是在贵州大学“书记、校长面对面”座谈会上,来自贵大本科生和研究生代表现场的发问和校领导、各部门负责人针对同学们的问题进行的解答。来自贵大后勤部门的负责人说“对能立即解决的问题,立行立办,立行立改,对需要时间解决的,我们马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同学们关注的各类合理诉求”。一边是踊跃发言、反映问题,一边是仔细倾听、询问和解决问题,这是贵州大学在开展主题教育工作中,提升“育人温度”,拉近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倾听同学们心底声音所做的尝试。除了充满温情的座谈会,贵州大学在主题教育工作中,由学校主要领导带队,陆续开展进课堂、进班级、进宿舍、进食堂、进社团、进网络,通过现场观察和调研,走进学生们心中和生活中,与同学们一起面对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学校负责人说:“通过面
-
-
-
2019.11.29
韩军南仁东(左二)在大窝凼施工现场。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供图有人说,站立起来行走使人超越了动物,而仰望星空是人类想要超越自身。当我们仰望星空,有一颗星在世界闻名,让中国人骄傲和自豪,这颗星,也牵动着贵州四千多万人民的心,他就是“南仁东星”。南仁东,是“中国天眼”FAST工程的首席科学家和总工程师,把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中国天文事业,为了FAST工程燃尽了生命最后的火花,激励着后人不断奋进,描绘更加绚丽美妙的天空与人生。以国家需要为己任的爱国情怀南仁东少时爱绘画、天文和建筑,报考清华却被调剂到无线电专业,原因是当时国家更需要无线电人才;同样是国家需要,在恢复高考后,他考入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天文学;也是在祖国需要的时候,他毅然放弃薪水比国内高300多倍的工资,回国服务。为了将尖端的科研引流到中国的天文及相关领域,在1993年南仁东就提出争取把国际大射电望远镜建到中国来。为此,他多年奔波于国际会议和国际机构,为中国的立项申请鼓与呼。最终我国决定自己建设,并给项目取名为FAST,蕴含着“追赶”“跨越”“领先”之义。因为落后,更应奋起。正是基于心怀祖国的高尚的爱国情怀,南仁东时刻将国家的需要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