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8
日前,在贵阳举行的第二届阳明教育联盟大会暨首届阳明教育论坛上,来自浙江大学、贵州大学、复旦大学和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的四名阳明教育联盟导师就阳明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进行了深入的阐释。教育的真谛在于激发受教育者发现自我、成就自我。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中国哲学博士生导师董平教授结合阳明儿童时期接受教育的具体情况,阐述了他关于教育本质的理解。他认为,教育的意义或基本功能,就在于唤起人们对于固有知识的回忆。他谈到,王阳明的信仰确立、知识建构、思想积淀、实践能力其实一体,而作为一个现实过程,则体现为现实性上的一致性。董教授结合当前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多元并存现状,指出阳明先生的少年经历在当今社会是不可复制的,但从阳明的成长历程中我们应当获得关于教育的启迪。 良知学与良知教是一种本体实践学。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贵州省儒学研究会会长张新民教授认为,如同孔子的仁本体实践学一样,王阳明的良知学与良知教实际也是一种本体实践学。良知作为可以活泼起用的实存生命本体,不断地通过人的实践行为,迈向成圣的终极目标。因此,他的良知说实际就是一种建立在人性及良知基础上的体用一源的本体实践学,致良知
2019.11.28
“来贵州,乘游艇到湖上钓鱼;来贵州,品冷水鱼吃绿色米。”这是贵州大学生态渔业团队领衔人姚俊杰教授发在朋友圈里的一句话。贵州省湖库资源丰富,冷水资源丰富且水质好、污染小,土著鱼类种质资源多、品质好,拥有得天独厚的渔业发展生态优势,但贵州渔业发展还相对滞后。“发展生态渔业是我省实施大扶贫、大生态战略行动的有力抓手,帮助省里发展湖库大水面生态养殖、稻田养鱼、冷水鱼健康养殖等生态渔业就是我们团队的主攻方向。”姚俊杰说。今年3月,贵州大学牵头成立了由动物科学学院姚俊杰教授领衔,水产养殖专业及相关教授组成的生态渔业产业团队。他们在紧抓教学科研的同时,结合本土实际,研发种养模式和技术手段,为企业和农户传经送宝,不断实现生态渔业、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无缝弥合,书写贵州“水净鱼鲜民富”新篇章。一田双收 粮渔双赢“稻田养鱼原本是很简单的技术,每年各家各户老百姓插完秧后,都会放点鱼苗进去养来吃,但是量不大,所以老百姓没有把它当成一个产业,而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把它发展成一个有效益的产业,帮助百姓富起来。”姚俊杰表示,稻田综合种养作为生态渔业发展的重点,从最初的“稻田养鱼”到“稻田综合种养”优化了水稻和水产品的
2019.11.28
贵州大学2014年创新本科通识教育组织管理模式,成立了面向全校本科一年级学生集中开展通识教育的阳明学院,明确将价值塑造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目标进行建设。5年来,贵州大学阳明学院以“榜样”视角切入价值观教育,通过实施“沉浸式榜样育人工程”,充分利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和优秀地域文化资源,挖掘榜样人物所蕴含的品质、精神和情怀,通过“学、讲、演、做”四个维度,实现对学生全感官的调动,增强了榜样的亲和力,初步形成了融思想引领、教育实践、知识扩展和体验参与于一体的育人模式。“学”英雄精神 挖掘典型事迹面对2000年后出生的学生特点,组织“榜样在心中”主题观影活动,《焦裕禄》《杨善洲》《第一书记》《战狼》《红海行动》等歌颂先进人物和爱国情怀的影片每周六晚播放,以观影的方式柔性引导,让学生慢慢“品味”榜样人物的故事,一时间成为校园内师生热议的话题。“人物访谈”是青年学生“学”榜样的另一种特殊形式,组织学生赴遵义市团结村“大发渠上听党课”,赴贞丰县对党的十九大代表、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钟晶医生和村社中的优秀共产党员、退伍老兵等典型人物进行入户访谈。期间,学生整理的报告、访谈记录累计151篇。学院还立足本土红色
-
-
-